《重生大画家,有系统就是任性》转载请注明来源:退婚流小说tuihunliu.com
姜哲端着茶杯,看向窗外。
夏天到了。
窗户隔绝了外面的湿热空气。
空调缓缓释放冷气,让室内温度十分舒适。
半晌之后,他走进宽敞的书房,坐到大画案前。
视线扫过几件文房,让情绪稳定后往砚台里滴入少许清水,开始缓缓研墨。
墨,随着一圈圈转动,渐渐融开,散出几种中药的混合幽香。
想着要画点什么,该怎么表现,不知不觉,砚堂上的墨汁已经浓稠。
醒墨的时间里,他铺好一张三尺楮皮纸,挑出一支半旧的狼毫笔,润笔,调墨。
他端着笔,略一思索,就果断的将笔锋斜切入纸——顿挫——运笔。
笔尖的浓墨在牙白的纸上,画出有利流畅的线。
姜哲的手腕悬空抖动,国画的笔墨技巧,化作城市建筑的肌理。
来到纽约之后,大部分的学习和创作时间,用来研究油画。
但是,对书法和绘画的学习,也没放下。
用系统奖励抽取国画技法的几率不大,但积少成多。
此时的他,比刚到纽约时,掌握的国画技法越来越多。
此刻,他用国画形式,表现纽约的城市生活。
这是对国画技法的运用和创新,也是近一年时间里,经常思考的问题。
探索新的绘画表现语言,不能生搬硬套,需要不断尝试。
待到笔端的水墨将要用尽时,纸上出现飞白,他用笔肚蘸水后,侧锋横扫。
墨色倏然变浅。
画中远景的城市建筑,渐渐浮现出来。
部份远景画完,他换了一支笔,重新调墨,用“屋漏痕“笔法,从晨边教堂的尖顶开始刻画。
笔尖逆行,扭转,时快时慢。
锥画沙折钗股等笔法6续派上用场。
描绘钟楼表面时,他略做休息,同时观察画面效果。
看着用水墨表现的建筑。
突然想起,去年自己与朋友们在这里游览,写生的场景。
提笔,在建筑的空地上,点缀几个小小的人物形象
松烟墨混合青色,在建筑的背光部分,晕染出青灰色块。
在行笔过程中渐渐散乱的笔锋,刮擦纸面,画出自然的飞白效果,恰好符合墙面潮湿的痕迹。
随着画面画面逐渐完善。
尺整宣上,晨边高地的街景正以国画的特殊笔法,徐徐铺展;百老汇大街的车流化仿佛山涧溪水,消防梯是垂挂崖壁的藤蔓,连街角热狗摊的遮阳棚,也成了倪瓒笔下的茅亭。
姜哲结束部分刻画,就会停下检查,思索。
今天的笔法,有些犹豫,也许是受到情绪的影响。
他放松心情,找出一支染色用的羊毫笔,开始调色。
颜色有传统的植物矿物色,也有西方的胶质颜料。
他最熟悉的哥大的教学楼,被画成小青绿山水的效果,楼前那棵橡树,茂密青翠。描绘这棵树的时候,他脑海中浮现出在哥大经历的许多事。
在阅览室写《东方艺术》……
在修复实验室中的忙碌,争论,探索,失败,成功……
在一些珍藏手稿上窥见秘密的喜悦……
因为学习的太晚,还有大雨,自己与几位学生留在研究室休息,几个人轮流讲故事……
在教室,某位教授曾嘲讽国画家只会用平面思维解构立体。
自己与之争论,从那之后自己研究国画的时间增多。
除了哥大的景物,还有一些给他留下深刻记忆的物像,逐渐出现在画面上。
拍卖行的大厦,几家画廊的展区,中央公园的树冠群,哈德逊河上的渡轮
一小时后,姜哲后退三步审视画作。
觉得还算可以,就用板刷蘸清水,把有形象的画面润湿。
墨色开始微妙晕染,笔墨渐渐交融。
这幅表现纽约风光的国画,基本完成。
城市建筑群替代了水墨群山,百老汇车流仿佛山间溪涧。
虽然还能看到瑕疵,但是,这种有感而的作品,能够抒情绪就够了。
他思考片刻,在画幅右上角的留白处,用行书写下一段文字:
“世谓国画不宜描绘钢铁森林,余以勾皴点染法,写纽约风光,乃知笔墨当随时代。
戊子年。
“
题跋之后,他盖上姓名印,还在不起眼的城市角落,留下一枚很小的肖形印,纹样是齿轮咬合水墨莲花。
他取来相机,拍下画面。
此时,一位朋友打来电话,约他聚会。
姜哲以准备毕业的事情为理由,婉拒。
他休息片刻,本想收拾画案,但是,想到毕业,似乎总有一些莫名的情感需要宣泄。
于是,铺开一张比之前作品尺寸略小的宣纸。
重新研墨,准备颜料。
他思考画些什么,一些刻在记忆中的形象,自然浮现。
自己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没有回滨海。
因为研究课题,因为创作因为种种……
上一世,自己每次长期远行,都会特别想家。
重生后,经历了更多的事,体验了更多的精彩,这种想家的情绪,越强烈。
蘸墨,调墨,笔肚在笔舔边缘刮几下之后,果断下笔。
浓墨顺着笔锋,落到纸上,缓缓渗开。
老式居民楼,老旧小区,茂密的行道树,老人孩童……高中之前居住的老房子。
出现在纸上。
画完一处,调墨,笔锋自宣纸右下方开始运行,缓缓画出一条老街的痕迹。
道路,二层或三层的商店,络绎不绝的行人,高大的梧桐树,在笔墨中渐显。
他改用逆锋,枯笔擦出老电影院的铁门,再换笔法,画出浪涛在前海湾卷起千堆雪……二十层的百货大厦……历史最久的海边观光路,观光车……随着刻画深入,他笔墨表现城市的方法,越来越完善。
刻画的最精妙处当属老城街巷。
这里有自己的小学,初中,有带给自己无数欢乐的的烟火气。
姜哲画好一座老式桥梁后,审视画面。
这幅画的创作时间,比之前的那幅作品更短,但是,更符合自己的心意。
换了一支笔,在空白处写下题跋,
三载餐霞客,
今朝解缆郎。
丹青如有信,
先我到故乡。
落款之后,等待画面干燥。
他从距离较远的位置看向两幅画,现自己有意或无意的在处理画中形象时,运用了一些抽象元素。
望着似乎在波动的色块,他突然有所明悟。
拿出钢笔,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下感悟。
手机震动。
姜哲看过信息,给出回复。
等待作品干燥,就打开电脑,查看七封未读邮件……有国内某学校的邀请函,米国某艺术机构的邀请……画展草案……拍卖宣传……还有,毕业典礼请柬。
姜哲打开音响,播放曲调舒缓的音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